您的位置: 首页> 媒体看庐阳
据法制日报 | 合肥庐阳老城区是如何告别逢雨必涝的
2016年08月08日 11:2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陈晨 刘志方 李光明

城市下大雨,市民就能在城区“看海”,这是许多城市如今的通病,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也曾出现过此类情况,合肥市老城区庐阳区更是备受困扰。但是,今年7月以来的持续暴雨袭击,在庐阳区却没能见到“海”。合肥市庐阳区用什么办法治愈了这个“城市病”?

“除了防汛一线人员连日的坚守付出、多部门的联合作战之外,与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尤其与排水设施方面的改造完善、新项目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密不可分。”合肥市庐阳区区长黄卫东说,面对如此少见的超强度持续降雨,庐阳经受住了考验,老城区内未发生一起较大程度的内涝,“看海”模式已然不再,检验了庐阳区科学施策直面这个城市之困的效果。

上万人次流动排险

铺开地图,俯瞰庐阳,其虽不临巢湖,但其辖区“三河两库”(四里河、南淝河、板桥河,董铺、大房郢水库)的防汛工作事关老城区群众安宁,更与下游地区的防汛抗洪压力息息相关。

刚进入汛期之际,庐阳区就立即展开对河道堤岸、下凹式立交、地下通道、危旧小区、排水明渠等重要内涝隐患区域及重点路段市政设施和园林绿化的不间断巡查,同时实行市政24小时值班制度,并根据险情进行应急处置。

“我们成立了8支市政园林绿化防汛抢险队伍,全区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49支防汛应急分队并专门成立了一支巡堤队伍。”根据庐阳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该区组织近200辆移动泵车、潜水泵、管道疏通车、巡查车、工程车、机动船等各种应急处置装备,进行移动救援。

面对持续暴雨袭击,及时清扫路面防堵塞,不间断清障排积水,严守河堤保城区……截至目前,共出动上万人次抗洪排险,流动排险,严守“三河两库”,保住了主城区的平稳度汛。

保持管网无淤障

位于庐阳区的淮河路步行街,已成为合肥市的一张商旅文融合发展的闪亮“名片”,人气颇高。过去,每逢夏季持续强降雨,这里很容易成为一个内涝点,人们不得不蹚水而行,甚至戏称“哪里是什么‘步行街’,分明是条‘步行河’啊”。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排水管网标准不高,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庐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左学和介绍说,老城区内的很多地下排水管网,在设计上由于受当初建设时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管道的标准不高、管径偏小,且存在年久失修、部分管道间脱节等问题,造成了下大雨时排水不畅、逢雨必涝的现象。

从2013年年底开始,庐阳区市政部门通过对老城区摸排后,结合轻重缓急对17处重点区域进行逐年整改,对这些区域的地下排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排除内涝隐患。经过三年的持续推进,17处列入重点整治的区域大部分已完成改造,从而大大减缓老城区的防汛压力,在此次持续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在汛期来临之前,该区已对辖区易涝重点区域排水设施完成三轮清疏工作,220余公里排水管网的管道垃圾、淤泥等得到了清理,保证了汛期的排水畅通。

此外,庐阳区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针对一些老旧小区也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庐阳区已对近百个“三无”小区、老旧小区的排水设施进行了改造,降低降雨时形成的地表径流量,最大限度减少地面积水。很多老旧小区的群众说,今年这么大的雨,小区没有泡水,既意外又感慨,多年逢雨不涝的期盼成为了现实。

“海绵”矩阵防涝

在庐阳区大房郢水库至南淝河之间的长约5.45公里的四里河河段沿线,河内见不到障碍物,河段沿岸满眼绿地。这项于去年完工的四里河生态修复工程,在今年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庐阳区四里河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包括河道底泥清淤及干化处理、水质浮选处理、加强型湿地建设、水生植物栽培、雨污分流改造及拦水坝工程等建设内容。其最大的亮点是,四里河中段场地一个较大型岛状地形上新增了一条带状湿地系统,湿地范围约4.76万平方米,借鉴运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滞、蓄、净、用、排六项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理念,能有效消纳径流雨水,构建出区域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将传统手段与创新理念相结合,科学施策应对这道城市管理难题。”庐阳区委书记徐静平说,庐阳区充分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湿地、道路、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中融入新理念,为缓解城市内涝提供支撑。

像四里河生态修复工程体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面”上,庐阳区在道路这样的“线”上处处能见到“海绵”的影子。庐阳区在五河路与阜阳路交口的道路改造中采用新型透水彩色混凝土,大大提升了道路的排水能力。当时,使用这样的新型透水混凝土在合肥市还是首次。此后,庐阳区在多条道路改造以及通过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路边停车场设计和施工中,推广使用透水技术,采用可透水材料、可下渗结构等,并多层次地加大绿化,有力增强了道路的透水性。

此外,庐阳区还在老城区四古巷、淮河路、宿州路及长江路等数十条路段的零星绿地,规划建设数十个“口袋公园”。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多层次绿化……这些公园面积虽不是很大,但是在规划建设上均结合了各处的周边环境、地形条件等元素来进行设计,“海绵城市”理念被融入其中。

“这些‘口袋公园’,还有含有小型蓄水池的游园,则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个‘点’。”庐阳区市政园林部门的负责人表示,点、线、面相结合,科学布局吸水“海绵”,解决了城市因雨而受到的内涝之困。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 安徽省 法制日报 暴雨袭击 庐阳区

庐阳全媒体
  • 庐阳区官网
  • 官方微博
  

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298号